南通神秘民企百亿抄底北上广,行业惊呼:新玩家来了

发布时间:2025-09-30 19:34  浏览量:1

一场静默却迅猛的布局正在中国土地市场上演。主角并非万科、保利等头部房企,而是一家来自南通的纺织企业——江苏亚伦集团。三年间,其地产平台南通亚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悄然斥资近百亿元,在全国一二线城市斩获十余宗地块,从广州、深圳到南京、西安,动作频繁且精准。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多数企业收缩之际,这家以纺织为主业的公司反而逆势扩张,引发市场强烈关注。

江苏亚伦的实控人刘伯香曾是南通知名的“纺织大亨”,早年凭借家纺产业积累雄厚资本。尽管地产并非其主业,但早在1990年代,亚伦就已试水房地产,开发过专业市场、住宅和商业项目。2011年后,地产板块一度沉寂,直至2022年才重新发力。值得注意的是,南通亚伦的拿地策略高度聚焦核心城市优质地块,且多次以高溢价或摇号方式竞得,显示出强烈的拿地意愿和资金实力。

其扩张路径清晰可见:2022年首入合肥、深圳,2023年进军广州、西安,2024年至2025年持续加码南京、佛山等地。在土地市场上,南通亚伦常与国企、头部房企同台竞争,甚至击败华发、保利等企业摇中地块。例如2023年4月,其在广州番禺迎宾路地块竞拍中,经过16家房企激烈角逐后以23.23亿元触顶价摇号获胜,楼面价高达2.4万元/平方米。

市场不禁疑问:在房企普遍面临现金流压力的背景下,一家纺织企业为何能“逆流而上”?其资金从何而来?

深度剖析后发现,南通亚伦的底气或许源于三大支柱。首先,母公司江苏亚伦的纺织产业提供稳定现金流。集团旗下家纺产品远销海外,实体业务年均营收规模可观,为地产扩张提供基础资金支持。其次,商业地产的租金收入构成另一重要来源。其在南通、上海等地持有中国南通家纺城、中创大厦等优质物业,长期租赁收益成为稳健的“现金牛”。第三,合作开发模式降低风险。早年与融创、龙湖等房企合作时,南通亚伦多担任财务投资人角色,通过股权分红积累资本,而非直接操盘。

然而,大规模扩张也伴随潜在风险。行业分析师指出,南通亚伦此前多数项目为动迁房、保障房,独立开发商品房经验有限。尤其在当前楼市销售疲软、价格下行的环境下,高成本地块可能面临去化压力。若未来销售回款不及预期,企业资金链或将承压。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江苏亚伦的股权结构。天眼查显示,其控股股东为“通州市川港镇乡镇企业管理服务站”,持股比例高达83.08%。该机构属于历史遗留的集体所有制管理单位,曾常见于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这一股权结构暗示企业与地方政府存在深厚渊源,也可能为其获取资源、资金提供便利。

2024年,创始人刘伯香去世后,其子刘斌接任企业掌门人。二代接班后,南通亚伦明显加快独立拿地节奏,减少与合作方的捆绑。例如在深圳宝安、上海青浦、西安高新区等地块均以全资身份竞得,显示出转向自主开发的战略意图。

但挑战依然存在。此前与融创合作的项目公司曾陷入资金纠纷,多家被投企业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如何避免类似风险,并提升独立运营能力,成为南通亚伦必须面对的课题。

从行业视角看,南通亚伦的“跨界抄底”反映出一个新趋势:实体企业正利用自身资金优势,在房地产低周期阶段布局资产。类似案例还包括浙江杉杉、江苏波司登等制造业企业,均曾涉足地产投资。这种“实业+地产”的模式,既分散了主业风险,也可能抓住土地增值红利。

然而,房地产终究是高度专业化的行业,涉及开发、营销、资金周转等复杂环节。南通亚伦能否真正从“财务投资者”转型为“专业开发商”,仍需时间检验。业内专家建议,企业应控制拿地节奏,优先消化存量项目,避免过度杠杆扩张。

纵观全局,南通亚伦的崛起不仅是企业个体的战略选择,更折射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结构性变化:民营资本并未完全离场,而是以更谨慎、更多元的方式参与市场。其背后的实业支撑、资金韧性及与地方经济的深层纽带,或许正是这一轮行业洗牌中“新玩家”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若南通亚伦能成功整合纺织主业的资金优势与地产开发的专业能力,或将成为房地产行业一股独特的新势力。但无论如何,其动向已向市场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房地产依然吸引着跨界资本,只是入场方式已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