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管理岗位,必须死磕的一个能力:

发布时间:2025-10-19 09:04  浏览量:3

来 源 |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ID:ghrlib)

作 者 | 半月

前几天和广州一家电商公司的张经理聊天,他一开口就倒苦水:“上周让下属做双十一的活动方案,我明明把要求说的明明白白,结果交上来的东西全是废的——预算表漏了物流成本,活动流程没考虑客服衔接,这根本没法用!”我反问他:“方案写了一周,你中间看过哪怕一次草稿吗?”张经理突然卡住,半天憋出一句:“我以为他能搞定,等着最后看结果就行。”这不是个例。这些年接触过的管理者里,至少六成都会犯同样的错:把任务交出去就当甩了包袱,直到最后才发现问题,可这时早就来不及补救了。天津一家制造企业去年就吃了大亏:车间主任布置了设备维护任务,没设检查节点,直到机器停摆才发现员工根本没换磨损零件,光维修就花了20万,还耽误了15天工期。老板最后把主任骂了一顿,可损失已经挽不回了。有管理学家早就说过:“员工不会做你期望的事,只会做你检查的事。”管理不是“布置完就完事”,而是要盯着过程。你不检查,小问题就像滚雪球,最后一定会砸到你自己。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说:走上管理岗位,先学会检查工作,这比什么都重要。检查工作的3个误区,很多人每天都在犯别以为检查就是“问一句进度”,这里面藏着不少坑。我见过太多管理者忙前忙后检查,结果反而越查越乱,问题出在这3个误区上:1.随意化:凭感觉查,员工跟着瞎转有个深圳的销售主管跟我吐槽,说下属“故意跟他对着干”。细问才知道,他布置完月度目标后,前两周啥也不问,第三周突然天天催进度,一会儿让员工改话术,一会儿让换客户群,员工根本跟不上。这就是典型的“随意化检查”:要么不管不问,等快到deadline才慌神;要么想起啥查啥,一天一个说法。浙江一家外贸公司的HR跟我说,他们团队之前就有个经理,上午查报表格式,下午追客户反馈,晚上又让改推广方案,有个员工实在受不了,直接提交了离职申请。没有固定节点,没有明确标准,员工就像蒙着眼走路,你怪他走偏了,可你压根没给过方向啊?2.形式化:只走流程,不管实效“每周开周会,每月开月会,进度表天天交,可活儿还是没干好。”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部门经理李姐,之前一直想不通问题出在哪。后来我跟她一起听了次周会,才算找到病根:会上员工说“本周完成了3个方案”,她只会点头说“好的,继续加油”,从来不问“方案客户满意吗?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她把“交了报表、开了会”当成了检查,可忘了检查的目的是“把事做好”。就像学生考试,老师只看卷子写满了没,不管答案对不对,最后肯定考不出好成绩。有调研显示,近40%的管理者都犯过这种错,把“做没做”当标准,最后流程走了一圈,效果却是零。3.过度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那个领导,连我会议纪要里的标点符号都要改!”上海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小吴跟我抱怨。她的经理每天花两小时查这些细枝末节,可团队的核心KPI却连续三个月不达标。这就是“过度化检查”:把精力全耗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忘了真正该抓的重点。管理学里有句话叫“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你连标点符号都要管,哪有时间盯核心目标?江苏一家服装厂的厂长更夸张,每天亲自核对车间的领料单数量,却没发现生产线的设备早就该升级了,最后因为效率太低丢了大订单。管理者的精力就像蛋糕,切给了细节,留给重点的就没了。真正的检查高手,都盯这5个地方那么到底该怎么检查?不是瞎问,不是瞎看,而是盯着这5个维度,每一个都能帮你少走弯路。1.先查状态:情绪不对,干再多也白搭我认识的东莞某电子厂主管老王,有个“绝活”:每天早上绕车间走一圈,就能知道哪个员工状态不对。有次他发现平时爱说笑的小张总发呆,就拉他去休息室聊了聊,才知道小张孩子生病住院了,根本没心思干活。老王帮他请了半天假,还组织同事凑了点医药费。小张回来后,不仅把落下的活儿补上了,还主动承担了额外的任务。状态这东西,比能力还重要。状态好的时候,再难的事都愿意扛;状态差的时候,简单的活儿也会敷衍。而且情绪是会传染的,一个人摆烂,慢慢整个团队都会没干劲。怎么查状态?不用刻意问,就靠“闻味道”:看员工是不是比平时沉默,报表是不是错漏变多,开会是不是老走神。发现不对别批评,先问“是不是遇到啥难处了?”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这才是聪明的管理。2.再查方法:方向错了,越努力越跑偏广州有个销售小王,每天加班打电话,可连续两个月没开单。他经理一开始以为他不够努力,后来跟着听了几次他的电话,才发现问题:不管是新客户还是老客户,他都用一套话术,而且从来不做客户分类。后来经理教他:把客户分成“意向强、犹豫型、没兴趣”三类,针对不同客户说不同的话。结果第二个月,小王就开了5单。这就是检查方法的重要性:别只看“干了多少”,更要看“怎么干的”。很多员工不是不努力,是方法错了。你作为管理者,得帮他“纠偏”。怎么查方法?让员工说说“你打算怎么干?为什么这么干?”比如下属要做活动策划,你就问“为什么选这个时间点?预算怎么分配?”一听逻辑就知道对不对,不对就及时调,别等最后返工。3.盯紧进度:关键节点不能松天津西青区搞选人用人检查时,有个“定时定效”的办法:明确每个任务的时间轴,到点就查,有问题马上改。这个思路放在企业管理里也好用。成都一家软件公司的项目总监赵哥,之前做项目总延期,后来他把项目拆成“需求确认、方案初稿、核心开发、测试验收”四个关键节点,每个节点到了就开会核对,有延迟马上找原因。结果项目交付周期比以前缩短了20%。检查进度不是“天天催”,而是盯紧“关键节点”。比如做一场直播活动,“脚本确定、主播对接、流量投放”这几个节点必须查,其他细节可以放一放。周会是个好时机,既不频繁,又能及时发现问题,比月底算账管用多了。4.摸透流程:别让流程绊住脚流程这东西,用好了是“加速器”,用不好就是“绊脚石”。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之前搞活动,一个审批要跨5个部门,光走流程就花了30天,比活动筹备时间还长。后来新经理简化流程,只留2个关键审批环节,效率一下提了3倍。好的流程能让复杂的事变简单。比如销售流程,明确“怎么找客户、怎么谈需求、怎么签单”,新人照着做也不会错;但如果流程太繁琐,员工光应付流程就累垮了,哪有精力干活?怎么查流程?就看两个问题:“这个流程是不是能帮大家省时间?”“没有这个流程行不行?”要是流程让工作更麻烦,赶紧改,别让流程绑架了效率。5.抓牢习惯:短期看结果,长期看习惯山东一家餐饮连锁的老板刘总,有个坚持了5年的习惯:每周五让员工交两份东西——下周的工作计划,和本周的复盘总结。他说:“能力可以培养,但习惯改不了,好习惯才能养出好员工。”我发现优秀的管理者,都特别看重员工的两个习惯:一是规划习惯:做事前有没有“优先级清单”,是不是先干重要的事,而不是瞎忙;二是复盘习惯:做完事有没有总结“哪里好、哪里差”,下次能不能改进。就像江苏一家奶茶店的店长,每天打烊后让员工花10分钟复盘:“今天哪个产品卖得好?为什么?”慢慢的,员工都学会了根据销量调整备货,浪费少了,利润也高了。检查习惯不是逼员工交报告,而是帮他们养成“先想后干、干完总结”的毛病,这才是对员工最长远的帮助。会检查的管理者,才能带出能打胜仗的队伍最后想跟大家说,检查不是“挑刺”,而是“赋能”;不是“控制员工”,而是“打造能打胜仗的队伍”。其实,会检查工作,只是管理者的“基础课”;能打造出一支能打胜仗、聚焦商业结果的干部队伍,才是管理的“必修课”。你可能也遇到过这些更头疼的问题:想提拔干部,却不知道该看绩效还是能力,最后选了“老好人”却扛不起业绩;花了钱培养干部,学完却用不上,团队战斗力没提升;干部能上不能下,平庸的人占着位置,有能力的人留不住……这些“干部管理难题”,光靠“会检查”解决不了,需要一套系统、可落地的方法论。而华为,早就把这套方法论跑通了。从干部选拔的“三优先四要素”,到能上能下的“10%淘汰机制”,从“之”字形成长路径,到战略预备队的实战培养,华为靠这套干部管理体系,支撑了业务的全球扩张。现在,这套经过实战验证的方法论,将和盘托出——推荐你上这堂线下公开课《向华为学干部管理:打造聚焦商业成功的干部队伍》,专门帮你解决干部选拔、培养、考核、激励的全流程问题。你能拿到华为内部在用的3个实操工具:TSP干部继任计划(解决“没人可用”的风险)、AAD任命决策流程(避免“选错人”)、MFP管理者反馈计划(提前预警干部问题);会拆解真实案例:比如华为新干部90天转身计划怎么设计?基层主管如何快速适应角色?高级主管如何对齐战略?每个案例都给落地步骤;还有实战讨论环节:现场带你设计公司的干部标准框架、干部循环赋能计划,学完就能带回去用。更关键的是,讲课的南华老师(GHR研究院专家),有10年华为实战经验,先后在华为全球技服、华为大学、人力资源部任职,亲手操盘过干部盘点、继任管理项目;后来又帮传化集团、波司登、云南白药等150+企业搭建干部体系,知道企业在干部管理上的真实痛点,不会讲“纸上谈兵”的内容。近期我们有堂线下公开课《向华为学干部管理:打造聚焦商业成功的干部队伍》马上要开。我这里只有5个试听名额,感兴趣的请立即联系。

(试听名额仅限5席)

课程原价6980元,前50位报名,抢试听名额可享:

🔥近期课程排期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