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90岁老奶奶陈金英2077万债务用十年还清,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发布时间:2025-11-13 14:10  浏览量:1

2011年,浙江丽水,80岁的老太太陈金英,厂子倒了。

一算账,账本上是一个吓人的数字:2077万。

所有人都劝她,这么大年纪了,申请破产吧,一了百了。

但她接下来的一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没看懂。

一场长达10年的还债路,就这么硬生生开始了。

01

这事儿吧,得从1983年开始说。那年,陈金英53岁,在浙江丽水一家中医院干了整整30年,光荣退休了。

在那个年代,退休就意味着捧上“铁饭碗”安稳着陆,从此就是在家带带孙子,跳跳广场舞,享受清福的日子了。

可陈金英这人,骨子里就不是个能闲下来的人。在医院忙活了几十年,突然让她天天在家待着,她浑身都不自在,晚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她就琢磨,难道这后半辈子,就真的这么过了?她不甘心。

思来想去,她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简直是“疯了”的决定:创业。要知道,那可是80年代初,“下海”这个词,对一个53岁、体制内的老中医来说,不亚于一场豪赌。

这个想法一说出来,子女们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都这岁数了,安稳日子不过,还折腾啥呢?家里又不是过不下去,万一出点什么事,这一大家子可怎么办。

但在本该享清福的年纪,陈金英的主意太大了。她这人,说一不二,决定的事儿,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她不顾家里人的一片反对声,风风火火地就干起来了。

她毕竟是中医世家出身,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是她最大的本钱。她最早的想法,是利用自己的专业,设计一种能装药包的便携式护具。

这想法其实挺好,老年人嘛,腰啊、肩颈啊,多少都有点毛病。用羽绒填充护具,既保暖,又能装药包,简直是量身定做。

可问题来了,这玩意儿牵扯到药品,那就得有资质审批。在那个年代,搞这个手续太麻烦,跑了半天也没弄下来。

第一条路,就这么堵死了。

但陈金英没放弃,她在这条路上,敏锐地发现了另一个商机——羽绒制品这个市场,前景大好。

她立马调转方向,决定开一家羽绒厂,不搞虚的,就专门生产老年人的羽绒服。她太懂老年人需要啥了,保暖、实在、价格公道。

说干就干。她很快就招了10个车工,1个裁缝,跑去注册了公司,名字也起得很实在:“丽水市兴华羽绒制品有限公司”。

一个53岁的老太太,带着11个人的小作坊,就这么闯进了商海。

你别说,陈金英的选择还真对了。那个年代,羽绒服市场缺口大,竞争远没有后来那么激烈。

她做的老年羽绒服,用料那叫一个扎实,充绒量足,价格又实惠,一下子就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生意越做越大,厂子也从小作坊变成了大工厂,工人从几十人增加到100多人,分店开遍了全省。

生意最好的时候,厂子一年销售额能有一千多万,纯收入近百万。

这是什么概念?在那个“万元户”都让人眼红的年代,她一年能赚近百万。这钱多得,简直是中了彩票,但她这是靠一件件衣服缝出来的。

到2004年,陈金英已经73岁了。她靠着这家厂,成了身价百万的富太太,还在当地买了两套房产,成了丽水妥妥的风云人物。

按理说,73岁高龄,又这么成功,这下总该歇歇了吧?可她没有。

02

人一成功,就容易想搞得更大。兴华羽绒厂很快就遇到了“瓶颈”。

原来的厂房太小,产量跟不上,国外那种上万件的大订单,递到面前都吃不下。这谁能甘心啊?

已经尝到甜头的陈金英,那叫一个霸气,大刀阔斧,直接拍板:扩建!

钱从哪来?她一个73岁的老太太,魄力比年轻人都大。她直接奔向了银行,申请贷款。

光靠银行还不够,她还利用自己几十年在当地积攒的好口碑,搞起了民间融资。

2004年3月,陈金英一把砸下去1600万。在2004年,1600万是什么概念?这笔钱,让她在丽水水阁开发区拿了一块地,盖起了近6000平米的新厂房。

这不是小打小闹了,这是两栋楼,每栋都有4层高。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准备迎接更大的辉煌。

2005年,是陈金英这辈子最风光的一年。

所有员工都搬进了气派的新厂房。陈金英为了显气派,在厂房门头上下足了功夫。

门口正中央,是巨大的落地玻璃,两边摆着比人还高的陶瓷花瓶,中间,是一个展翅欲飞的雄鹰雕塑。

这派头,在当时的丽水,那也是独一份的。

第二年,也就是2006年的除夕夜,陈金英和全家人,就在这个崭新、气派的工厂里,吃的年夜饭。

饭桌上,儿女们纷纷举起酒杯,为母亲的成就感到骄傲。当初那些反对的声音,早就被这泼天的富贵给盖过去了。

零点的钟声敲响,一家人共同预祝兴华羽绒厂未来更上一层楼。

她73岁,还在赌桌上加注,这把牌,她押上了全部身家和一辈子的信誉。

可有句话叫盛极必衰。被幸福和成功冲昏了头的陈金英,压根没意识到,脚下的路,已经开始转头向下了。

03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压垮兴华羽绒厂的,恰恰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质量好”。

你没听错。就是因为陈金英做的羽绒服,用料太扎实,质量太好了。

她的客户,都是那些中老年人。老一辈的人,习惯了勤俭节约,一件羽绒服穿个几年,缝缝补补,只要不坏,就绝对不会买新的。

她的质量太好,直接导致了复购率极低。

更要命的是,兴华羽绒厂生产的款式,实在是太老旧了。陈金英的审美,还停留在80年代,她不懂什么叫时尚,只懂什么叫保暖。

就在他们旁边,另一家叫“飞雁羽绒厂”的,玩法跟她完全不一样。

人家请明星代言,找专业设计师设计新款,把羽绒服做成了时尚单品,迅速占领了服装、家纺好几个市场。

这不就是“降维打击”嘛。

陈金英呢,还死守着她那个服务中老年人的“小蛋糕”,款式老旧,质量又太好。

这下好了,新客户吸引不来,老客户不来复购。

兴华羽绒厂的销量,开始逐年跳水。

而那1600万的巨额投入,就像一个无底洞,每天都在吞噬着现金流。银行的贷款要还利息,民间融资的股东们也等着分红。

可厂子只出不进,哪来的钱?

连年的亏损,让那些当初冲着她名声投钱进来的股东们,坐不住了,纷纷要求撤资。

本就困难的厂子,这下彻底雪上加霜。

这艘大船,就这么在陈金英手里,一点点地漏水,一点点地往下沉。

一直撑到2011年,兴华羽绒厂实在是撑不下去了。陈金英一算总账,共欠债2077万元。

这一年,她80岁。

厂房是新的,机器是新的,但卖不出去了。这库房堆满了衣服,老太太却没钱了。这叫货在库里,钱在外面。

04

摆在80岁的陈金英面前的,就两条路。

第一:宣告破产。厂子没了,这2077万的债务,也不用她个人承担了。在法律上,她可以一走了之,干干净净。

代价是,她以后不能再搞生产,不能再做衣服了。这对一个视事业为生命的人来说,比杀了她还难受。

第二:个人承担这2077万的巨额债务。

一个80岁的老人,2077万,这简直是天文数字。别说还了,光是这个数字,就能把人压垮。

所有人都劝她,破产吧,这岁数了,谁还能把她怎么样?

陈金英考虑了很久,最终,她选了第二条路。

她有她的道理。她觉得,就算申请破产,那些私人的欠款也是要还的。她这辈子,没欠过别人一分钱,不能到了80岁,晚节不保。

她不能失信于人。她觉得,做人,背可以驼,但腰不能弯!

自此,80岁的陈金英,走上了一条长达10年的还债路。

2077万,怎么还?

她第一步,就是处理资产。她把那座6000平米的厂房,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价钱,900万紧急转卖了。

接着,她又卖掉了自己名下的两套房子,东拼西凑,凑够了1800万元。

这笔钱,她一分没留,全部还给了银行。

还完银行,她手里只剩下仓库里那2万多件羽绒服,和277万元的私人债务。

这277万,才是最难啃的骨头。这些都是当初信任她的亲戚、朋友、民间股东的钱。

有人问,她的子女呢?厂子火的时候,子女不都分了股份吗?

当年厂子最火的时候,陈金英确实为了让孩子继承产业,给他们都分了股份。

可是在公司面临破产时,陈金英又坚决让他们都退了股。

她把所有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她的原话大意是:钱是我借的,我不会让子女帮我还。他们也都不容易,还不了这么多钱。

但还债哪是动动嘴皮子那么容易的?

那段日子,几乎每天都有几个凶神恶煞的追债人堵在她家门口,直言“不还钱就不走”。

那架势,感觉下一秒就要动手。

有一次,都大年夜了,还有几个壮汉在门口堵着要钱。

已经80岁高龄的陈金英和老伴潘英武,哪里受得了这种折磨。可她手里是真没钱啊。

那几个人一直在门口不走,大过年的,邻居们看着都觉得晦气。

无奈之下,陈金英只得拿出孙子刚给她的红包——2000块钱,交给了追债的人。

那段时间,她的策略很无奈:谁闹得最凶,就先还谁一点。

为了还钱,陈金英,一个80岁的老太太,一个曾经的千万富翁,去摆地摊了。

她推着小车,车上装着仓库里的羽绒服,到集市上去卖。

子女们孝敬她的钱,她一分不花,全都攒下来还债。那几年,她没添过一件新物件,衣服破了,就用以前做衣服剩下的碎布片,自己补一补。

从千万身家到摆地摊,这落差,换谁都受不了。但她就是顶住了,为保住信誉,啥都干。

05

可就在陈金英铆足了劲儿,想快点把债还完的时候,老天爷又给了她沉重一击。

她的老伴潘英武,突然因病离世。

老伴走的那天,陈金英正提着大包小包的羽绒服在外面摆摊。

等她急匆匆赶到医院时,老伴早已没了呼吸,连句告别的话都没给她留下。

面对公司倒闭、巨额债务、债主堵门时都没掉一滴泪的陈金英,看着老伴不再起伏的胸膛,她握着老伴冰冷的手,哭得撕心裂肺。

他们本来商量好,等还完了债,就一起出去旅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

可现在,债还没还完,人就走了。

那几天,陈金英把自己锁在家里,谁也不见。子女们都担心她会垮掉,这双重打击,谁顶得住啊。

然而,就在几天后,这个坚强的“小个子”老太太,再次重振旗鼓。

她佝偻着身子,一个人扛着装满羽绒服的蛇皮袋,又出现在了丽水的大街小巷。

无论刮风下雨,集市上总能看见她的身影。

寒冬腊月,北风刮得脸生疼。为了占个好位置,她凌晨5点就出门了。

手被冻得通红,生了冻疮,都没知觉,但她依然坚持到晚上一个人都没有才收摊回家。

她知道,老伴走了,她只能一个人扛下所有。

靠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倔劲儿,陈金英硬生生又“抠”出了55万块钱,还给了债主。

银行被她的精神感动,专门给她送去了一封感谢信。

后来,她又东拼西凑借了10万块钱,租了一个不到70平米的小店面,继续卖剩下的羽绒服。

她就住在这个小店里,房子一半用来堆放羽绒服,剩下一半用来生活。

那封银行的感谢信,被陈金英放大,贴在了门口最醒目的地方。鲜红色的,特别抢眼。

就是这封信,改变了事情的走向。

随着看到的人越来越多,陈金英的事迹被各大媒体发现了,并开始大肆报道。

“诚信老奶奶”的名号,一下子火遍了全网。

很多爱心人士,专门跑到陈金英的店里,买她的羽绒服。这不是施舍,这是对她诚信的敬意。

当地妇联也行动起来,利用公众号帮她宣传,还专门帮她开通了支付宝和微信收款码,方便顾客购买。

很多网红直播间知道了她的事,也主动联系她,帮她带货。

一件充绒量最高的羽绒服,只卖200块钱,物美价廉。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陈金英的小店,一年销售额竟然突破了100万。

2019年,陈金英的老房子拆迁,她拿着拆迁款又还了一大笔债务。分到的安置房,她转手就给了两个孙子。

这一年,陈金英89岁,她的债务,只剩下最后30万。

2021年2月5日。这一天,是陈金英十多年来,最高兴的一天。

她带着凑齐的最后七万元,回了金华老家,把钱递到了侄子陈其得的手里。

至此,2077万元的巨额债务,终于,被她还完了。

这一年,她90岁。

她开心地说,债还完了,高兴!做人最后转不出来,债还不掉,被列入黑名单就不好了。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陈金英从1996年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

哪怕是在她背上2077万巨额债务,被追债人堵门,穷到摆地摊的那10年里,她依然没有停下做公益的脚步。

这些年,陈金英一共捐出了116万元的善款,一部分捐给了养老院,一部分捐给了那些受灾地区的群众。

债还完了,陈金英也没停下来。她这辈子,从中医到老板,从千万富翁到背债2077万,最后又成了“诚信奶奶”,这起落一般人真顶不住。

她就住在那个堆满羽绒服的小铺子里,一件衣服补了又补,硬是把钱一分分“抠”了出来。

九十多岁了,她没闲着,反倒要去考一个中医医师资格证,健康生活,争取活到100岁。

你说这老太太图啥呢?她图的,可能就是那句“背可以驼,但腰不能弯”的骨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