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的年轻人,不喊苦却拼命,争气成了新活法

发布时间:2025-11-18 05:08  浏览量:1

去年秋天,有句话突然就传开了,“辞家千里又千里,务必争气再争气”,抖音、微博和B站上到处是年轻人发出来的视频,有人拍下高铁站送行的背影,有人记录在实验室熬夜的场景,还有人攒了三十七张车票的照片,也有人晒出用第一笔工资买给家人的羽绒服截图,这些内容没加什么煽情的音乐,也没写太多文字,但播放量加起来超过两亿,评论里堆了十多万条留言,大家好像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我明白你。

父母那辈人,说话不多,他们不会反复叮嘱你要注意身体,而是悄悄把腊肉、红糖和家乡特产塞进你的行李里,孩子寄钱回家,他们也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收下,还会每天翻看孩子的朋友圈,年轻人这边呢,也不会总把奋斗挂在嘴边,但该加班做项目时就认真做,就算拒绝高薪工作也要留在大城市发展,选择学插画而不去考研,就是为了坚持自己喜欢的事,这种彼此心照不宣的相处方式,其实很特别,和国外那种常把爱说出口的家庭关系完全不同。

以前说的争气就是要出人头地,回老家盖楼房,现在可不一样了,有人在实验室连续熬夜三天调整数据,这叫争气,有人在县城开个小书店,每月挣五千块养活母亲,这也是争气,还有人把扎染手艺做成小红书上的热门产品,拒绝大公司收购,照样算是争气,这两年大家常聊躺平和反内卷,年轻人开始自己定义什么叫成功,不是老板说了算,也不是爸妈觉得好才算数。

很多人来评论区留言,不是要诉苦,而是想找有同样感受的人,那个在贵州支教的女孩子写道"妈妈叫我别回去,我说等到明年再回",这条留言被点赞一万两千次,其实是有很多在外地生活的人不敢哭也不敢放松,都在寻找那种自己不是一个人的感觉,2025年的青年调查报告也提到,超过七成的人觉得被人理解比得到夸奖更加重要。

短视频让这种情绪更容易传播,一张凌晨四点的实验室照片,比说十句“我很好”更让人相信,平台算法本来没打算搭建情感网络,却无意间把全国各地的年轻人连接起来,大家看到别人的故事,也感觉自己不那么孤单。

过去人们总想着必须在外边闯出个样子才能回去老家,现在这个想法变了,有人把户口落在东北,人却住在大理,有人在四川长大,反而选择留在成都过日子,还有人跑到安顺开起了咖啡馆,觉得那里更像自己心里认定的那个家,争气不再意味着非要回到出生的地方,而是找到能让自己踏实生活的那片土地,家不在具体哪个地点上,而是在自己的感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