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经济:防晒赛道“热辣滚烫”,解码防晒经济的未来趋势
发布时间:2025-07-08 23:17 浏览量:1
截至7月4日,小红书“防晒衣”22亿次浏览量,到抖音311.1亿次话题播放量,消费者对防晒的热情空前高涨。这背后,是健康意识的觉醒和户外生活方式的普及。但繁荣背后,行业也面临挑战。部分商家夸大宣传,混淆概念,影响市场信任。防晒经济如何在热度中保持理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防晒产品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物理防晒剂和化学防晒剂两大类。物理防晒剂主要通过反射紫外线来达到防晒效果,它们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屏障,将紫外线直接反射回去,从而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这类防晒剂的主要成分包括二氧化钛和氧化锌,它们能够有效防护UVA和UVB两种类型的紫外线。而化学防晒剂则是通过吸收紫外线并将其转化为热能散发出去,从而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化学防晒剂根据防护波段的不同,可以细分为防UVA、防UVB以及同时防UVA+UVB的成分。
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的区别不仅在于作用机制上,还包括了各自的优缺点。物理防晒的优点在于安全性高,不易引起过敏反应,特别适合儿童和敏感性皮肤使用;然而,缺点是质地较为厚重,涂抹在面部时容易泛白且感觉粘腻。相比之下,化学防晒剂的优点是质地轻薄、透明感好、透气水润,但缺点是具有一定刺激性,可能对皮肤造成敏感,并且防晒时间有限制。此外,物理防晒剂表现得更为稳定;而化学防晒剂的防晒效果会逐渐下降,需要定期补涂。
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机制与其波长有关。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主要分为UVA、UVB和UVC三种类型,其中UVC大部分被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吸收,因此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体皮肤影响较小。UVA(400 nm - 320 nm)这种波长较长的紫外线能够深入皮肤的真皮层,导致皮肤老化、皱纹形成以及色素沉着等问题。UVB(320 nm - 280 nm)则主要作用于皮肤表皮层,是引起晒伤和红斑的主要原因。长期暴露还可能增加皮肤癌的风险。由于其穿透力强,即使在阴天或室内,UVA也能对皮肤造成持续性伤害。因此,了解不同波段紫外线的特点及其对皮肤的影响,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SPF值(Sun Protection Factor)是用来衡量防晒化妆品防止皮肤晒红、晒伤的能力,即对UVB的防护能力。具体来说,SPF数值表示的是皮肤在日晒下安全时间的延长倍数。例如,SPF30意味着原本暴晒15分钟就会发红的皮肤,在足量涂抹防晒产品后日晒450分钟才会发红,安全时间延长了30倍。
PA值(Protection Grade of UVA)则是用来表示防晒产品对于UVA防护能力的一个等级划分,它反映了产品防止皮肤晒黑和老化的能力。根据中国及日本的标准,PA等级是基于PFA(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测试方法来确定的,而欧美地区则通常采用PPD(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值进行评估,美国和加拿大还可能使用“广谱防护”这一术语来描述那些临界波长≥370nm的产品。
中国防晒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中展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持续扩大。从2015年到2028年,该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将从85亿元增长至224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潜力和消费需求。尽管在2020年由于外部因素影响出现了短暂的负增长,但随后迅速恢复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这表明防晒化妆品行业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发展前景,受到消费者对皮肤健康和美容需求的持续关注与重视。整体来看,该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未来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数据来源: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中国防晒服配市场规模在2020年至2026年间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市场整体规模预计将持续扩大。从数据来看,2020年市场规模约为550亿元,随后逐年上升,至2026年预计将达到近1000亿元。这表明防晒服配行业在中国具有较强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同时,增速曲线显示,虽然初期增长较快,但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增速趋于平稳,反映出行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这一趋势反映了消费者对防晒产品需求的持续增加以及市场供给的不断优化。
防晒剂产业链的上下游关键环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上游主要包括基础原料的供应,如原油通过加工生成甲苯、异丁烯和异辛醇等中间原料,这些原料进一步通过化学合成转化为防晒剂。中游则是防晒剂的生产和制造环节,这一环节受到严格监管,例如在中国,防晒产品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需要经过国家药监局审批方可上市。下游则涉及终端产品的应用,包括护肤品、化妆品等,最终满足消费者对防晒的需求。整个产业链体现了化工行业的复杂性与技术要求,同时也反映了防晒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技术突破是推动防晒产品更新的重要力量。随着科技发展,新型防晒剂不断涌现,它们能提供更广谱、更持久的防护,且对皮肤的刺激性更小。比如一些物理防晒剂经过纳米技术处理,在保持高效防晒的同时,解决了传统物理防晒剂涂抹后泛白的问题,提升了使用体验。此外,智能防晒概念兴起,部分产品能根据紫外线强度自动调节防晒指数,这无疑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创新。
然而,营销噱头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部分品牌为吸引消费者眼球,过度包装产品概念。一些所谓的“黑科技”防晒,可能只是对常见成分进行重新组合和宣传,实际防晒效果并无显著提升。而且,通过频繁推出新系列、新包装,制造“新品即高端”的错觉,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实际上,技术突破和营销噱头并非完全对立。真正优秀的防晒产品,应是技术突破与有效营销的结合。品牌以技术创新为基石,提升产品品质,再通过恰当的营销手段将技术优势传递给消费者。而消费者在面对频繁更新的防晒产品时,也应保持理性,不被营销噱头迷惑,关注产品的实际防晒效果和技术含量。
立法层面,需完善防晒产品全生命周期法规,明确从原料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责任,建立“一物一码”溯源体系,要求企业上传关键数据至区块链平台,实现产品信息透明可查。
执法层面,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常态化抽检机制,联合第三方机构对直播间热销产品实施“神秘抽检”,检测结果实时公示。对虚标参数、伪造检测报告的企业,依法实施“倾家荡产”式重罚,关联企业同步纳入信用惩戒,提高违法成本。
技术层面,可引入智能监管工具,开发“防晒衣UPF检测小程序”,消费者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产品即可获取初步防护数据。同时,推动检测机构技术升级,杜绝“直出报告”等灰色操作。
宣传层面,需加强消费者教育,建立防晒产品选购指南,科普UPF检测原理及国家标准要求,提升公众识假能力。鼓励媒体持续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行业乱象,形成社会共治氛围。
技术深耕是传统防晒品牌的核心优势。蜜丝婷、安热沙等头部品牌可通过强化专利防晒剂研发(如超广谱防护成分)、升级“防晒膜”技术(如抗摩擦、防水汗的智能膜层),巩固专业壁垒。例如,安耐晒的“自动补涂技术”、珀莱雅的“Air超膜防护科技”,均以技术差异化应对跨界冲击。
场景化创新是破局关键。传统品牌可针对细分场景开发专属产品,如户外场景的“极端护肤”防晒(骆驼的零下30℃防冻配方)、运动场景的“持妆+防晒”二合一产品(雅诗兰黛DW粉底液绑定运动营销),或日常通勤的“轻量化+成衣美学”防晒服(波司登骄阳3.0系列),通过场景绑定形成用户认知。
生态合作可实现共赢。传统防晒品牌可与户外品牌联合开发“软硬一体”防护方案,如防晒霜+防晒衣的成套销售;或与运动品牌共创“运动修护套装”(如防晒喷雾+运动修护喷雾),共享渠道资源。此外,通过技术授权(如防晒剂配方共享)或联合研发(如户外品牌提供材料科技,防晒品牌提供配方优化),可降低跨界成本,实现优势互补。
2025年防晒经济正朝着多元化、智能化、细分化方向加速发展。技术层面,原纱防晒、微囊化包裹等创新工艺提升产品耐用性与安全性,智能紫外线感应面料实现动态防护。消费端,防晒需求从单一防护向“防晒+养肤+抗老”多功效融合转变,防晒粉底液、防晒唇膏等细分品类爆发式增长。场景上,户外运动、城市通勤、车载防晒等场景持续细分,推动防晒车衣、抗冻防晒服等专业产品涌现。市场格局方面,国货品牌凭借技术突破与性价比优势快速崛起,与外资品牌形成分庭抗礼之势,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级。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