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户外品牌的行动与其环保人设背道而驰
发布时间:2025-09-23 17:17 浏览量:1
9月19日,户外品牌始祖鸟联手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表演艺术烟花《升龙》。在海拔5500米的高原上燃放烟火,这一行为迅速引发户外爱好者及环保人士的批评,称之为“喜马拉雅山脉的带状疱疹”,纷纷指责品牌傲慢,与其长期宣扬的“崇尚自然”的品牌价值观背道而驰。
《升龙》烟花秀
尽管主办方事后声明,所用烟花均生物可降解,并已考虑到对小型动物的保护,以及燃放后会对土地进行修复等,但仍有专家指出,在青藏高原这类生态敏感地带,任何外来干预,无论材料是否环保,都会对这片土地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
01、服装品牌“环保人设”的裂痕
户外品牌可以说是时尚产业中“环保人设”树立最早、也最为牢固的领域。其根源在于这类品牌是为野外探索、登山等户外活动服务的,在此基础上,品牌提出的耐用性、维修文化,以及绿色技术的创新,这一切都依赖于一个稳定、未受破坏的自然环境。
然而,如果从少污染、少消耗的角度看,服装行业可以说“跟环保没什么关系”。
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服装产业的规模注定是巨大的。从纤维开始讨论,即使是棉花这样的天然纤维,其种植过程也消耗了大量的天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且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可以说是对土壤最为严重的污染源之一。更不用说源自于化石燃料的化学纤维,其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和化学污染更为深远。
纤维原料,这个纺织服装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对于环境的影响尚且如此,后续的纺纱、织造、印染、后整理、成衣制造、包装、零售,乃至最终废弃,每个环节的生态代价都在层层加码。
02、我们谈论的“环保”究竟是什么?
既然绝对环保难以实现,我们谈论的“环保”便成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和缓和的策略。从“不环保”到“少做恶”,考虑到人们对服装的基本需求和审美的追求,纺织服装行业努力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减少破坏”,比如:
原料端:采用有机棉种植,从高水耗高农药的传统棉花种植,转向强调生物防治和自然耕作的有机棉种植,增强土壤肥沃度和减少对水资源依赖;
技术端:改进染色工艺,从传统水染到采用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进行无水染色,无需酸、碱或化学催化剂即可有效提升染色效率和质量;
循环端:使用再生化学纤维,将其破碎、清洗、熔融、纺丝,最终转化为纺织品,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健儿的领奖服就是用废旧塑料瓶制成;
供应链:借助数智化技术实现精准能源管理,推动制造与物流的绿色转型,如波司登的ESG转型等;
品牌端:如户外品牌Patagonia将利润捐给环保组织并鼓励衣服修复,国内功能性面料品牌FLYTEC倡导“一衣多穿”并定期举办护林活动等。
当然,当品牌以环保自居,声称采用回收纤维、海洋垃圾制作鞋服衣帽时,我们也需要采取一种更加审慎的眼光来看待。比如,他们具体做了什么?材料比例与认证是否透明?碳足迹数据可否公开?回收再造过程是否比生产新品消耗了更多资源?是使用“环保”标签给品牌上价值,还是真的是倡导物尽其用?
03、户外品牌的环保困境
即便品牌有做出上述种种努力,但其环保形象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质疑。
PFAS问题:为追求极致防水性能,多数品牌长期使用PFAS,而这类不可降解的化学品正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持久危害。目前品牌正在努力寻找替代方案,与此同时,身为消费者的我们也可以反思,是否真的需要极端完美的防水功能;
过度消费:当户外风格成为潮流,户外品牌也滑向了“潮牌化”,鼓励消费者追逐颜色与款式的迭代,也在制造新的浪费;
材料的本质:即便使用再生材料,本质上还是化学纤维,洗涤过程中的微塑料脱落问题无法根除,污染只是被延缓。
04、结语
对于这个传统的制造行业而言,全面转向可持续极其艰难。但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渐进式的过程。虽然品牌的初期努力可能微不足道甚至带有营销色彩,但至少开启了变革的开关。消费者的持续监督和负责任的购买行为,会推动服装环保事业的进程向更深、更真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