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恩公司鲁秀琼:消费破局 场景增长
发布时间:2025-05-20 10:34 浏览量:4
01
场景是最火的热门话题
场景营销现在是快消行业的热门话题,也是推动增长的关键策略。过去几年,场景营销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可口可乐提出的OBPPC理念,包含五个要素:O代表消费场景需求(Occasion),B代表最佳品牌(Brands),P代表合理的包装(Pack),P代表适当的价格(Prices),C代表合适的渠道(Channel)。这个理念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并且可口可乐已经实践了超过50年。
可口可乐全球博物馆收藏了1951年出版的《Easy Hospitality》一书,介绍了如何在家庭场景中创造更多可口可乐消费机会。
因此,场景营销并不是全新的概念,许多品牌早已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成功。
那么为什么今天场景营销如此火热?原因在于消费者信心不足,需要场景驱动的Job-to-be-Done(JTBD)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新经销创始人赵波指出,当前消费欲望下降并非资金问题,而是缺乏信心。
哈佛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提出,场景驱动的JTBD能激发购买动力,解决消费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功能、情感与社交需求。
这一理念表明,场景激发需求,推动产品设计并驱动商业模式创新。中国在JTBD创新方面有三个典型案例:
1. 解决“痛点”:泰兰尼斯稳稳鞋抓住家长担心孩子学走路摔跤的问题,成为童鞋行业标杆。
2. 满足“情绪”需求:名创优品一开始主打性价比,后来推出好看、好用又能带来愉悦感的产品,靠情感打动消费者。
3. 满足“身份认同”需求:波司登让消费者通过购买高端产品获得身份认同,成功吸引更多顾客。
这些例子说明,JTBD创新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能满足情感和社交需求,最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定。
02
场景增长的本质是生意逻辑的改变
场景增长的核心在于通过定义“场景”——由人物、地点、时间和情绪组成——来驱动消费者需求。
例如日化品牌如宝洁、联合利华也采用场景营销,如海飞丝的“头靠肩”策略,抓住情感需求,展示了场景营销的广泛适用性。
所以要实现场景增长,关键是聚焦消费者行为变化,因为场景增长本质,是商业逻辑的改变。
过去,品牌只要把产品生产出来、铺到渠道就能卖得好。但现在中国市场变了:销售渠道越来越分散,同类产品五花八门,光靠铺货已经行不通了。品牌必须换个思路——找到消费者真实的使用场景,在这些具体场景中建立品牌认知、培养用户关系,最终促成购买,这样才能真正创造需求。
具体来说,面向消费者(C端)要能打动人心,用创新的方式讲好品牌故事;面向销售渠道(B端)则要确保供货顺畅,让消费者想买的时候随时能买到。
这种转变很有代表性:中国商业正在从过去拼产量、拼价格的“内卷”竞争,升级为拼创意、拼体验的“需求创造”新模式,这正是当下商业环境最显著的特征。
03
场景深挖:同一群人在不同场景下
有完全不同的需求
理解消费者需求,关键在场景。要准确划分需求,需同时考虑人群和场景。完整需求包含功能、情感、社交三个层面。大数据要与实地观察结合。
电商数据能分析人群特征,但不够。要实地观察消费者行为,关注不同时间维度的场景变化。同一人群在不同场景下,需求可能完全不同。
以某茶饮品牌为例。我在诊断时指出产品太“茶”,团队起初不解。通过深入分析三个典型消费场景:通勤时边走边喝、工作时提神、朋友聚会。前两个场景,年轻人选大瓶冰红茶;社交场景则偏爱古茗等新式茶饮。
这说明,年轻人需求随场景变化。年龄增长后,偏好从功能性转向社交性。社交场合更看重情感和社交价值。
因此,需求分析要双管齐下:把握人群特征,理解场景变化。二者结合才能洞察真实需求,指导产品创新和品牌升级,这一方法适用于各行业。
04
品牌创需:产品升维
习惯打造,体验设计
品牌的定义是“品牌创需求”,它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维度一:产品升维
产品升维意味着品牌需为消费者提供更具购买理由的产品。过去消费者关注防晒霜的SPF值和性价比,但随着消费热情退热,品牌需提供更具体的解决方案。例如海龟爸爸推出儿童专用防晒霜,满足带孩子做户外活动的新需求。
以车市为例,过去消费者关注参数,而如今更注重车辆能否满足家庭露营需求。理想汽车推出的“奶爸车”通过家居化设计和大屏幕,迎合了这一需求。
维度二:习惯打造
就像可口可乐用“搭餐好伴侣”和“聚会必备”的宣传,让大家吃饭时不再只喝茶水,开始习惯喝可乐。
美团通过打造场景化的消费习惯,从家庭聚会时共享可口可乐到日常餐饮中加入饮料,逐步提高了顾客点饮料的频率。
维度三:体验设计
科罗纳通过玻璃瓶和柠檬设计传递“沙滩躺平”的意境;乌苏通过大容量罐传递“硬核兄弟”的精神;喜力则专注传递“掌控力”的情绪。
这些品牌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传递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下的情感需求,从而设计出符合品牌定位的体验。
05
货盘矩阵设计&渠道执行升级
在讲解品牌策略后,我们接下来谈谈货品策略。
货品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消费场景匹配适当的包装和定价,这要求我们深入理解消费者需求及品类竞争。
货盘矩阵设计
以奥利奥为例,疫情时主打家庭囤货需求,疫情后针对年轻人出游社交场景,快速推出便携小包装、薄片多口味设计,实现溢价与销量双增长,成功赢回市场。
渠道执行升级
从整体市场来看,消费者的需求依然是“多、快、好、省”,而购物行为则为“买、逛、囤、跟”。在这种趋势下,市场呈现全品类覆盖,天猫和兴趣电商仍占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会员店、直播带货、零食集合店、拼多多等新兴趋势也在崛起。成功的渠道执行策略应为“买得到,看得见,乐得买”。
• 买得到就是要让产品随处可见。比如乐事薯片,除了最畅销的经典黄袋装,还针对不同渠道推出特别包装:外卖平台准备便携小包装,夜宵时段推出重口味装,朋友聚会提供多口味组合装。
• 看得见就是要让消费者容易发现产品。在线上平台,关键是要做到“首屏展示、高频出现、多店覆盖、多品选择”。但很多商家还在用传统超市的思维经营线上渠道,没有充分发挥电商优势。
• 乐得买就是要激发购买欲望。线下渠道要优化产品陈列动线,让顾客自然看到;线上渠道要通过精准营销,结合站外推广和站内投放来提升转化。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的渠道覆盖模式,并确保经销商有效执行。
06
场景增长需要模式变革和组织升级
最后一点强调,场景实现其实是需要一个新的工作机制。以前的公司最大问题就是纵向管理,传统的工作机制是每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那部分,完成的是自己部门的KPI。而在场景的增长上,是要横穿一条线,真正解决的是串散点,避暴雷,形成闭环,从而真正实现价值共创。
总结一下,现在整个市场消费退热,消费者需要一个新的花钱理由。从场景是什么,场景是人物、地点、时间和情绪。以及怎么样去找到场景的需求,其实需要场景+人群,形成需求地图的深度分析,大数据和小观察的结合。
然后再到整个品牌创需,需要的是产品升维、体验设计、习惯打造。在形成货品矩阵时,不同产品渠道下匹配不同的价格和包装,同时形成全域的深耕,理解不同渠道下的生成动机,要有差异化式的法则,看得见,乐得买和买得到,以及整个底下的RTM的重塑,同时也需要新的工作机制,这样才能形成整个的增长。